50年前,曾有200多名潮汕知青參與陸河“南告水電站”建設,而今他們都已退休,但他們始終把南告當作第二故鄉
崢嶸歲月 青春無悔
○幽 壹

南告水庫一瞥。
高峽出平湖!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一群來自潮汕平原的青年人,響應上級號召,來到位于現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南萬鎮(原屬陸豐)的南告水電站建設工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參與這個當時屬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的建設工作,在這片熱土上戰斗過數年時間。
如今,南告水庫早已成為陸河縣著名的“南天湖”,是縣城居民的飲用水源地,而南告水電站也一直在為陸河乃至粵東地區用電提供保障。撫今追昔,不能忘記潮汕知青等當年的南告水電站建設者們,這些都是他們當年辛苦付出換來的。


潮汕知青在建設南告水電站。
南告水電站是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
南告水電站位于汕尾市陸河縣南萬鎮(原屬陸豐縣),是經中央水電部審批建設的大中型水電站。南告水電站的庫區和廠址位于汕尾市主要河流螺河上游,距離陸河縣城河田鎮約10公里,電站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灌溉。南告水電站水頭高達292米,為當時廣東省第三高水電站,是廣東省和汕頭地區的重點建設項目。
南告水庫大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高78米,長240米,有效庫容7110萬立方米 ,總庫容7870萬立方米,相應水庫面積3.25平方公里,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52.7 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為345米(海拔)。
1972年,廣東省汕頭地區水電局開始勘測、設計南告水電站工程。1973年,提出初步設計報告。1974年9月,提出初設壩型補充說明書,經廣東省水電局審查,決定采用土石壩方案,并上報水電部審批。
1974年10月,經廣東省水電局批準,南告水電站工程正式開工,并由汕頭地區組建廣東省南告水電工程指揮部,統一管理工程基建工作。
1974年底至1975年,國家水電部和廣東省水電局數次對工程設計進行審議,并決定將土石壩改為壩頂溢流漿砌石重力壩。
1976年,廣東省水電局根據汕頭地區意見決定,南告水電工程補充初步設計及技施設計任務,改由省水電設計院負責,地區設計人員配合參加設計。1976年9月,提出南告水電工程補充初步設計。1977年7月,基本完成技施設計。
1985年,南告水電站建成竣工驗收發電,總裝機容量4.5萬千瓦,年發電量1億多度,是粵東地區最大的水電站。
1985年,南告水電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原名南告水電廠,原隸屬廣東省電力工業局,1993年劃歸汕尾市。2014年,完成公司制改造,更名為汕尾市南告水電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地址位于陸河縣河田鎮寶金村委黃金坑村。
澄海潮安200多知青支援南告工地
1974年12月,廣東省汕頭地委決定從潮安縣(現屬潮州市)和澄海縣(現屬汕頭市)各抽取100多人組建兩個知青連隊,總共219名知青(含當地駐軍),到南告水電站建設工地參加勞動學習鍛煉。
1974年12月24日,109名澄海知青先行抵達。1975年1月10日,110名潮安知青隨后趕到。開始的時候,按照他們的籍貫分別設立“澄海知青連”和“潮安知青連”。
當年,南告水電工程素有“南告等于難搞”之說。限于當時的條件,南告水電站建設過程是比較艱苦的。在南告工地上,潮汕知青們負責地質勘探、施工鉆探、制圖測量、打石工、挑土工等工作,開山劈石,修橋筑路……為南告水電站的建設貢獻了力量。同時,通過工地上的種種磨煉,也為他們接下來的人生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南告水庫大壩的工地上,留下了潮汕知青們辛勤的汗水。每天清晨,他們迎著第一縷陽光出工去,男生們沖鋒在前,女生們也不甘落后。剛到工地不久,知青們經常在大壩工區勞動,鐵釬、鋤頭、畚箕、手推車等,是他們當時常用的勞動工具。在日復一日你追我趕的快節奏勞動中,他們的雙手磨出了血泡、老繭。后來,很多知青被安排到大壩工區的設計室、測量隊、鉆探隊和廠房工區工作,為大壩和廠房建設貢獻力量。
1976年底,因部分知青已經陸續被借調到南告水電站工地各部門工作,“澄海知青連”和“潮安知青連”的人員逐漸減少。為了加強管理,就不再按他們的籍貫劃分隊伍,而是把兩個連隊合并為“南電知青連”,進行統一管理。
除了在南告水電站工地上干活之外,南告潮汕知青連有時還幫工地所在的南萬公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1975年,廣東省林業會議在南告工地所在地南萬公社(現為陸河縣南萬鎮)召開。在會議開始前,南萬公社的領導來到澄海知青連,要求派幾名知青幫助公社做一些會議籌備工作。于是,澄海知青連派了李小澄和林伊鳴前去。他們到了南萬公社,幫助公社繪制林業規劃圖,并根據規劃圖畫了一幅“南萬公社全景圖”的油畫,用圖畫向參會人員介紹南萬的情況。
潮汕知青在南告工地條件非常艱苦
從海邊平原,來到屬于山區的陸河南萬,這些十六、七歲的青年人初出茅廬,開始的時候有著諸多不適應。好在,他們迎難而上,不畏艱難困苦,很快就克服了各種困難。
當時,知青連的管理方法參照部隊,比如連下面設排,排下面設班,夜間輪流安排人員值勤巡邏。在那荒山野嶺的地方,晚上要負責巡邏,對女生們來說是一大挑戰,說不害怕那是假的。
在知青點,他們要自己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每個連分成幾個班,輪流負責煮一段時間全連人的飯菜。他們上山砍柴,下地種菜,自己搭建竹棚,養雞養豬,煮菜做飯,負責集體大家庭的日常瑣事。
1975年初春,一連下了幾十天的春雨。由于長時間下雨,上山公路(泥砂路)變得泥濘不堪,無法正常通行。平時,工地上的生活供給要靠大卡車到東海(陸豐縣城)拉載上山,公路不通了,知青們眼看就要斷了“糧草”。于是,知青連立刻緊急組織人力,到十幾里外的河田墟(原陸豐縣西北區重鎮,現陸河縣城)挑米挑菜上山救急。知青“挑夫”一早下山去,下午很晚才回到。
知青們剛到“下鄉”地點南告時,這里還未通班車,其所在的南萬公社是一個地處深山老林的山區小鎮,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靠著肩挑手提或獨輪車,把當地的木材、木炭、番薯等山貨,運到山下十幾里遠的河田鎮墟上換日用品。
陸河縣南告村(原屬陸豐縣)地處偏僻山區,當時這里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潮汕知青要回家探親,非常不方便。如果是統一安排的往返,南告水電站工程指揮部會安排車輛接送。全程近200公里車程,大家擠在大卡車的車廂里,沒有座位,要一路站回去。
平時要是有急事回家,必須天還沒亮就啟程,帶上手電筒和小木棍,走小路去河田鎮(現陸河縣城),天亮時分到達后,在河田鎮汽車站搭班車到東海鎮(陸豐縣城)或河婆鎮(揭西縣城)。不過,每天的汽車班次很少,來往的人又多,很難買到當天的車票,只能托熟人買票。要是能買到當日的班車票,到達陸豐(或揭西)縣城后,又要轉車往汕頭,到達汕頭后還要再轉車一兩次才能回到家。有時,當天沒坐到車,就需要在中途過夜。回家之路的艱難,讓很多潮汕知青至今記憶猶新。
知青們日常的休閑娛樂生活
南告水電站工地位于偏僻的山區,周邊沒什么休閑娛樂設施,所以工地上的生活非常單調乏味。潮汕知青們每天勞動歸來,一身泥一身汗,沒什么事情可做。因此,時間久了,新鮮勁一過,會讓人感到很煩悶。
為了豐富知青們的業余生活,在每年節假日的時候,潮汕知青連和上級會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例如,征文比賽、賽詩會、文藝節目表演、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猜燈謎……形式多樣,氣氛熱烈。
當時,澄海知青連舉辦了賽詩會,并從賽詩會的參賽詩歌中,選編了一本名叫《扎根歌》的知青詩歌集,共收錄24首詩歌。盡管這些詩歌談不上精彩,但是樸實無華的詩句,卻感情真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在陸河南告“下鄉”的潮汕知青們,勞動、生活、學習、休閑等方面的點滴感受和真實情感。
南告水電站工地上還經常會放映露天電影,觀眾除了工地上的工人、知青們之外,附近的村民也會像過節一樣,打著火把,攜妻帶子,一家老小走幾里乃至十幾里羊腸小道過來觀看。在工地建設初期,僅有一臺幾十千瓦的柴油發電機,遠遠無法滿足工地上的工程建設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有時,這個柴油發電機會中途發生故障,導致露天電影中斷。不過,大家都耐心地等待電工搶修,秩序井然。1975年,從相鄰的揭西縣大北山水電站架設了一條100KV的線路到南告工地,從此工地上的工程用電和生活用電才得到保證,露天電影也不會再受停電困擾。
有些潮汕知青,為了和幾位要好的戰友留下合影,相約一起從南告工地走十幾里路到河田鎮,到墟上的相館拍照留念。當時,河田鎮是距離南告工地最近的鄉鎮,知青們經常走路前去辦事或購物。
陸河南告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后來,這批來自澄海、潮安的潮汕知青,陸續離開南告水電站工地,通過求學、參軍、招工等方式,紛紛走上其他工作崗位,分布在汕頭、澄海、潮州、潮安、深圳、廣州、香港及南告水電站所在的陸河縣等地,在各行各業為祖國建設作出貢獻。
“再見吧,南告!”
據原南告水電站工地潮安知青陳蘋子回憶,上世紀70年代末,她當年曾見到1位即將離開南告工地的潮汕知青,在路邊的一棵樹下,用刀子刻下這5個字,以表達對南告工地的依依不舍之情。當時,陳蘋子默默地看著他,心一下子被震憾到了,離別的復雜心情也使她悵然若失。
其實,當他們來到南告工地參加勞動時,心里無時不想早點離去。當時,在每一位知青的心中,無時不在作這樣的靈魂拷問:“一問知青日子要多長;二問今生前程在何方;三問何時把城返?”
可是,當他們真的要離去時,心里卻對南告工地、知青連、戰友等非常不舍。他們在這片熱土上戰斗過,流過汗水,揮灑過青春。從此,不管他們走到哪里,這里都是他們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

2004年10月,在“上山下鄉”20周年之際,南電潮汕知青回到“娘家”。
對于陸河南告,他們始終未曾遺忘。在“下鄉”10周年、20周年、30周年、40周年的時候,他們都曾組織人員集體回來,在自己戰斗過的地方走走看看,拍照留念。其他私下小規模回來,更是經常的事。對于他們來說,參與南告水電站建設是一生中不可磨滅的記憶,南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們的串串足跡。

南告水電工程潮汕知青下鄉30周年紀念影冊。

南告水電工程潮汕知青下鄉40周年紀念影冊。
同時,他們還在“下鄉”30周年和40周年的時候,編印出版了兩本名為《映山紅》的南告水電站工地潮汕知青紀念冊,收錄有很多知青老照片、書信、日記、畫稿、回憶稿件等,內容非常豐富、翔實,真實再現了潮汕知青當年的光輝歷程。
約50年前,他們滿懷激情到南告水電站工地“下鄉”,經歷了3年多的“知青”生活:睡竹棚、吃大鍋飯、開荒、鋪路、建水庫,灑下了汗水,經歷了興奮、擔憂、焦慮、苦惱、無助、彷徨……
他們曾經在南告水電站“戰天斗地”,收獲了寶貴的人生經歷和鄉友情誼,在踏入社會之初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成長。對于人生中的那段特殊經歷,他們刻骨銘心、念念不忘。他們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南告的青山綠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曾灑下他們的汗水和留下的足跡,那里的一山一水都能喚起他們對那段往事的回憶。在這里,他們用汗水和青春鑄就了雄偉的大壩、引水隧道和電站廠房,為粵東地區的經濟建設用電和改善民眾的生活作出了貢獻。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