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 壹
賴少其是誰?
他是杰出的革命文藝戰士,更是中國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大師和畫壇領袖之一,有“藝壇圣哲”之稱,在日本被稱為“中國畫伯”,是新徽派版畫的主要創始人,歷任華東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板畫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美術家協會名譽副主席等。
1938年,賴少其參加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并被選為“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理事。1939年10月參加新四軍,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被捕,被關押在“上饒集中營”,在獄中堅貞不屈、頑強斗爭,后越獄回到蘇北解放區。1942年-1948年先后歷任《蘇中報》副刊編輯、新四軍一師宣傳部文藝科長、四縱隊二十九團政治處副主任、四縱隊宣傳部副部長、八縱隊宣傳部部長。

1949年7月,賴少其參加第一屆全國文代會,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第一副團長。同年9月,以三野代表團秘書長的職務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10月1日,參加了“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后,歷任南京軍管會文藝處處長、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南京市文聯主席。1952年后,任華東局文委委員、華東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上海文聯副主席、上海美協副主席。
1959年2月任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聯主席。1963年被選為安徽省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4月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1986年調回廣州,被增補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后續任第七屆委員。2000年11月2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85歲。
賴少其和陸河有什么關系?
按他自己的說法是:“生在廣東普寧流沙,長在廣東陸河(原陸豐)新田。”也就是說,他既是普寧人,也是陸河(原陸豐)人。
跟隨父母遷居陸河
1915年,賴少其出生于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下市村。其祖父經常往返于普寧與陸河縣新田墟(原屬陸豐),將普寧的土產挑到新田賣,再將新田的貨物運回普寧銷售。
當時的新田墟,處于廣州、惠州、海豐等地通往(陸河)河田、(揭西)河婆、五華龍村、紫金南嶺、(普寧)大坪等地的必經之路,有海豐、五華、興寧、普寧等周邊地區的商人在此開鋪做生意。
賴少其的父親賴道嘉(又名賴笈),與弟弟賴道鋒,從小就跟著賴少其的祖父做生意,對新田墟頗為熟悉,便在新田墟租了一間商鋪,進行煙絲加工,店名叫“春利”。如今,這間臨街店鋪雖然早就沒開店了,但舊址仍在,沒有被拆毀掉。當時,賴氏兄弟二人輪流分工,一人往來普寧老家與新田墟帶貨,一人就留在新田守著店鋪。
1920年,5歲的賴少其開始跟隨父親賴道嘉、母親王綢及叔叔賴道鋒,到陸河縣新田鎮居住,成為一位陸河新田人(原屬陸豐)。后來,賴少其曾在陸河縣新田鎮的“文昌祠(現新田小學的前身)”就讀小學。在此期間,受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革命思想影響,賴少其參加了陸豐新田農會的童子軍。數十年后,當他返回新田時,仍記得當年同在新田“文昌祠”一起讀書的同學。
1925年3月和9月,廣東革命政府兩次東征期間,周恩來等東征將士均曾在新田宿營。尤其是第二次東征時,周恩來就住在新田墟內的新田天主教堂內。此時,賴少其的父母和叔叔就在新田墟內做生意,賴少其也住在新田墟內,他們的店鋪離新田天主堂只有不到100米的距離。
1928年,賴少其的父親和叔叔正式舉家遷到新田。上世紀20年代末,賴少其從新田考取到陸豐縣第一學府——龍山中學簡師班就讀。1930年,15歲的賴少其離開家鄉陸河新田,到廣州美術專科學校讀書。在省城期間,他積極參與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版畫運動,創辦了《現代版畫》雜志,創作了大批木刻作品,并與魯迅有書信往來。1935年至1936年,賴少其與魯迅往來通信共有7封,現存6封,其中魯迅致賴少其信5封,賴少其致魯迅信1封,現均收藏于北京魯迅博物館。其中,有些往來書信還被收入《魯迅全集》(第十三冊第162頁)。他被魯迅稱贊為“最有戰斗力的青年木刻家”,所以其又被認為是魯迅沒見過面的青年學生。后來,他還以魯迅給他的回信中的話,為自己的書齋取名叫“木石齋”。
父母逝后葬在陸河
賴少其自15歲赴廣州讀書起,直到1963年,這33年間,他一直忙于投身革命事業,再也沒有回過家鄉(陸河)新田。在此期間,他的父母雙親和叔叔先后在新田墟過世,并都葬在新田。
他到廣州讀書后,父母和叔叔一家一直留在陸河縣新田墟做生意。賴少其有個弟弟叫賴扁,當時也隨父母生活在新田。1932年,他叔叔賴道鋒生下一個兒子(即賴少其的堂弟),名叫賴炳林。此后,賴少其的叔叔還生有兩個雙胞胎女兒(即賴少其的堂妹),成人后都嫁到新田墟附近的屯寨村委新維村。
隨著生意漸漸穩定下來,賴少其家族就在新田買了房子,正式定居新田。遷居新田墟后,盡管賴少其家族在當地只有他父親和叔叔兩家,人丁較少,但是并沒有受到欺負,新田墟及周邊村莊的人都樂于幫助他們。尤其是新田墟旁邊的屯寨村,住著不少本地賴姓人。雖然這些賴姓人是本地客家人,而賴少其家族是從普寧遷來的潮汕人,但是他們沒把賴少其家族當外人,而是視他們為同姓宗親,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了賴少其家族很多幫助。
例如,賴少其父母過世后,在給他們辦后事的時候,新田屯寨的本地賴姓宗親就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幫忙在新田墟附近尋找墓地和辦理喪事。據曾兩次陪同賴少其返鄉掃墓的汕尾市政協原副主席、汕尾市委統戰部原部長吳增仁回憶,1963年賴少其首次返鄉時,還是在當年幫忙料理過他父母后事的新田屯寨村本地賴姓宗親的指認下,才艱難找到他父母的兩處墳墓。
當時,他父母的墳墓因為年久失修,墓室崩塌,甚至已露出部分骨骸。在時任陸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增仁的建議和陸豐縣領導程春耕、李健華的關心和支持下,陸豐縣民政局拿出100元補助,在新田墟附近另找地方修建賴少其父母的墳墓,經賴少其同意,兩位老人合葬一處。
隨后,賴少其在離開新田時,留下其親筆所寫的父母墓碑文稿。吳增仁和陸豐縣文化館蔡福臨在陸豐縣城東海公社找人刻好墓碑,用木船送到新田(當時新田還未通公路)。在時任新田公社書記朱秀川和社長張佛欽的支持下,賴少其父母的墓很快就修好了。遷葬完畢后,他們還拍了照片寄往安徽給賴少其。
兩次返回家鄉陸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作為一位老革命,賴少其自從15歲赴廣州讀書后,直到33年后(1963年),年近五十天命之年(48周歲,按老家說的虛歲是49歲)時,才帶著夫人曾菲(廣東梅縣人)再次返回家鄉陸河新田。此時,家鄉早已面目全非,他的父母和叔叔均已過世,在新田的親人有堂弟和兩個堂妹及其家人,親弟弟賴扁此時已不在新田居住(后來,其一家定居廣東饒平)。
對于1963年賴少其這次返鄉,賴少其的外甥(堂妹的兒子)葉國平至今仍記憶猶新:“聽說回來一個‘大人物’,新田墟及周邊村莊的人都過來圍觀,當時他還抱了我。”葉國平出生于1955年,當時才8歲。闊別家鄉多年,見到弟弟、妹妹和侄子、侄女們,還有許多老鄰居、老同學,賴少其感到很高興。
他們夫婦這次返鄉,主要目的是給父母掃墓。在當地政府和親人的幫助下,他們順利找到父母的墳墓,夫婦雙雙跪在墳前,淚流滿面。離家33載,離開時父母還好好的,回來的時候已經離去多年,這種場面任誰都會覺得悲傷。
當時,新田公社還沒通公路,他們從陸豐縣城東海乘坐汽車到河口公社(現陸河縣河口鎮),再換乘自行車,走15公里山路才到新田墟。一路上小心慢行,路陡的地方需下來步行走上去。從山頂上下來時,自行車在砂土路上飛快地溜了下去,把賴少其的夫人曾菲嚇了一跳,說險過“空中飛人”。
這次回鄉之后,很快就是十年動蕩時期,當時在安徽工作的賴少其也受到沖擊。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后,賴少其的工作生活才漸漸恢復正常。隨后,他陸續在安徽、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全國各地開畫展,作品迅速被港臺地區及海外市場所追捧。
1983年3月1日,時隔20年,賴少其再次攜夫人曾菲和女兒返回家鄉新田鎮,時任陸豐縣委宣傳部長吳增仁、新田鎮委書記鐘尼陪同,此行主要目的是給其父母掃墓。作為賴少其的親屬,當時已經28歲的葉國平也全程參與了接待,至今對堂舅賴少其一家此次返鄉仍記憶猶新,記得舅舅、舅媽當時都很高興,氛圍很好。
當時,新田鎮早已通了公路,賴少其一家直接從陸豐縣城東海乘車到新田。一路上邊走邊看,賴少其發現家鄉變化很大。掃墓完畢后,新田鎮的干部用客家釀豆腐等家鄉菜招待賴少其一家,并向他匯報了當時新田、陸豐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此次返鄉探親之行,賴少其心情非常好,興致很高。在離開家鄉新田的時候,賴少其在車上細聲斟酌,念念有詞,不久就作了一首題為《歸鄉吟》的詩,念給在場的人聽:“歸來往事近,離去信心高。故交已白首,新知多英豪。日出如镕金,煮火鑄金甌。”后來,這首詩曾在廣州舉行的《賴少其書畫展覽》中展出過。隨后又收入《賴少其自書詩》一書,詩的最后兩句略有修改。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賴少其的真實心境,那就是:新田鎮是他的“故鄉”。他的至親,他的童年故交,他幼年記事起的成長記憶,全都在這里。這種親情、鄉情,是每個人都終生無法忘卻的。
關心家鄉陸河的發展
俗話說:“葉落歸根。”上世紀80年代中期,賴少其萌生了返回家鄉廣東定居的想法,幾經周折,于1986年經上級批準,71歲的賴少其攜家人定居廣州。
回到廣州定居的賴少其,與家鄉陸河新田的距離更近了,陸河親友們前來拜訪他就方便多了。雖然他此后沒有再回陸河(陸豐),但是卻一直很關心家鄉的建設情況,經常從親友口中獲悉家鄉的發展變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響譽海內外的書畫大咖,陸河(原屬陸豐)家鄉人去找賴少其,但凡是事關公眾的事情需要他題字,他從無二話。賴燕飛(賴炳林的兒子)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天,新田中學時任校長來到新田墟市場,找到靠賣菜種為生的賴炳林,說想找賴少其為新田中學題寫校門字,希望賴炳林能陪同一起去廣州找他。賴炳林回復說:“我哥的性格我知道,像這種公眾的事,你們直接去找他就行了,不用我陪同,他肯定會答應的。”后來,他們果然順利拿到了賴少其為“新田中學”題寫的校門字。
1988年3月29日,陸河縣從陸豐縣析分出來,正式建縣,建縣碑記的碑文就是由賴少其手書的,至今仍屹立在陸河縣城中心廣場中。同時,陸河縣城的奠基石也是由他題寫。
此外,陸河縣政協主辦的《陸河文史》刊物由賴少其題寫刊名;陸河縣的新田小學(舊)、新田中學、河口中學的校門字均由賴少其題寫;(陸河縣)河口鎮紀念革命烈士的“血花亭”亭名和亭內碑刻、新田公社(舊時)名等也都由賴少其題寫。可以說,在陸河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許許多多不可磨滅的“賴少其印記”。
2019年,為了紀念這位從陸河走出去的老一輩革命者和書畫藝術大師,陸河縣委縣政府在縣城河田鎮的中心位置,出資興建占地面積為14600平米,建筑面積為12300平米的“賴少其藝術紀念館”。目前,該紀念館的建筑主體已完工,各項建設工作接近收尾。該館依山傍水而建,環境優美,正式建成后可同時容納1000名群眾參觀。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