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河新田是個紅色鎮,在大革命時期涌現了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楊其珊、東江特委范照南等英烈。日前,記者在新田采訪,追憶了范照南烈士的革命事跡。
范照南,一八七九年七月十六日出生于陸豐縣新田區激石溪鄉三江口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里。激石溪山多地少,一般村民除佃耕幾塊田外,還靠砍柴、燒炭出售來維持生活。一九二二年,彭湃發起海陸豐農民運動,范照南受到影響積極投身農民運動。一九二五年冬,他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先后任激石溪鄉農會會長、新田區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共陸豐縣委委員、陸豐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共東江特委主席團成員和東江蘇維埃政府委員等職。
農民運動的帶頭人
新田區屬于山區,與海豐、紫金為鄰,新田農民出售農副產品主要目的地是海豐公平圩,兩地間群眾往來較密切。因而,當一九二二年七月,彭湃發起農民運動,新田農民首先受到教育與鼓舞,范照南是其中的佼佼者。是年冬,新田的參城、新圍、仙草徑等地農會相繼成立,在范照南的直接領導下,成立了激石溪鄉農會。
一九二三年八月初,海陸豐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水風災害,農作物受到嚴重損失。海豐縣總農會決定三成交租,新田區按上級要求也宣傳減租。八月十六日(農歷七月初五日)海陸豐軍閥政府與地方豪紳勾結在一起,派出反動武裝突然襲擊海豐縣總農會,拘捕農會干部,并出布告公然宣布解散農會。史稱“七五”農潮。新田區農會領導人羅子和被拘捕,監禁了兩個月。至此,各級農會暫時停止了公開活動。
一九二四年一月以后,國共合作建立廣州革命政權,廣東各地農運先后發展起來。新田區農運領導人范照南等,在是年夏秋間建立了“貧人黨”的秘密組織,該成員都是農運的積極分子。
一九二五年二月,廣州革命政府的革命軍,開始舉行東征,討伐盤踞東江的軍閥陳炯明。這個消息很快在新田傳開。范照南和其他農會干部,立即發動貧人黨成員在農民群眾中,進行宣傳鼓動和組織工作,以支援東征軍消滅敵人。當東征軍到達新田時,當地農民都到村口熱烈歡迎,并紛紛送慰勞物品慰勞。東征軍進軍河田、河婆時,農民主動當向導、挑子彈,有的扛著火藥槍配合東征軍。據當時東征軍旅部的報告:“職旅于昨(二十八日)日午后三時追擊到新田圩”“由新田圩潰退之敵約二千余人于二十七日午后四時到新田吃飯,即向河田竄去。”“職部準于本月一日午前七時由新田出發向河田前進。”“職旅經過村落圩場鄉民老少燃炮執旗歡迎。”
在這嶄新的革命形勢下,新田區首先恢復各鄉農會,并于同年四月,組織成立了新田區農民協會。范照南、肖河源、張榮華、羅子和、葉春合等人當選為區農會領導干部,范照南為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可是,正當農會發展的大好形勢之際,廣州發生滇、桂軍閥叛亂,東征軍于六月回師平叛。九月,軍閥殘部乘隙重陷海陸豐,瘋狂進行清鄉、圍鄉,屠殺我干部和農民群眾,海陸豐近百人死于敵人屠刀之下。新田區農會財政葉春合及兩個農軍隊員,也慘遭殺害。
十月,革命軍進行第二次東征,周恩來率部經陸豐新田,在河田附近之黃塘埔又擊敗李云復、羅應平部兩千余人。在近一個月時間,全殲軍閥隊伍,收復東江地區。海陸豐人民重見天日,農運又蓬勃地向前發展。至一九二六年春,新田區農民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參加了農會。這時反動官僚地主和土豪劣紳,不擇手段,多方造謠破壞,但不能得逞。他們還蔑視農會干部說:“范照南是個燒炭的‘山龜’;肖河源是個撐船佬,一身汗臭;張榮華是魚販,滿身魚腥;羅子和是個泥水工,還滿腳泥。盤古開天地以來,也無聽見過窮光蛋做官。”其實正相反,共產黨領導下,窮人站起來了,揚眉吐氣了。
為建立農民武裝盡力
海陸豐農民接受了初期農運失敗的教訓,開始意識到,要抵抗反動派的破壞,保護自己的組織,開展革命運動,就必須有農民自己的武裝。因此,新田區農會在接到縣對建立區、鄉農民自衛軍的指示后,迅速組織發展區、鄉農軍隊伍。到一九二六年上半年,全區農軍的總數達六百多人。農軍建立后,范照南等農會領導人,一致認識到農軍靠粉槍、土炮和大刀尖串,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起到威懾敵人和發揮農民武裝的真正作用,必須摧毀反動武裝來裝備自己。因此,一九二五年五月,區農會領導農軍三四百人,攻打橫隴大地主劉錦芳,繳獲長、短槍二十余支。接著又收繳老株塘村的地主丘僅文十多支長、短槍。一九二六年,激石溪和參城鄉農會,還先后設立造槍廠,聘請五華縣的師傅打造土六八單響槍數十支,使全區農軍武裝不斷充實。
一九二六年秋,新田農民在中共新田區組織和區農會領導下,為提高農軍素質,從各鄉農軍中抽調四十多人,舉辦了農軍第一期訓練班,畢業后,一部分調縣充實縣農軍,一部分為區常備農軍。
為保衛革命成果,新田區農軍于一九二六年三月,配合革命軍推毀了屯察的反動堡壘;十一月,配合縣農軍掃蕩了劍門坑,接著,攻打黃塘、上砂。每次戰役,新田農軍都有二三百人槍參加。
在這期間,范照南與區農會其他領導人,以無比的革命熱情,廢寢忘食,夜以繼日,與農軍在一起,掃蕩了封建堡壘,槍斃了兩個罪惡昭彰的反動頭子,有如暴風驟雨,把封建勢力打得落花流水。激烈的階級斗爭,發動和教育了廣大的農民群眾,此時,全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民,都團結在農會的旗幟之下,
為蘇維埃政權而斗爭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和“四一五”事變后,海陸豐黨組織為反擊反革命,挽救革命危機,先后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奪取了政權。新田農軍在三次武裝起義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建立了功勛。
四月三十日,新田區委接到縣委的緊急通知,決定五月一日凌晨,全縣各地同時舉行起義。在三十日晚,全區有一百多名農軍集合到參城鄉,由范照南報告武裝起義的目的和暴動的具體計劃后,次日早四時,暴動隊伍分三路出發,分別到屯寨、徑口和新田圩。范照南身先士卒帶領隊伍,順利地逮捕了反動官僚地主丘僅文、丘肖棠、丘祥臺、丘連和馬洪等五人。天亮以后,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農會干部和農軍隊員,在全區開展了宣傳和動員。四面鄉里頓時轟動起來,響起了一片“我們起義了”“我們暴動勝利了”的歡呼聲。上午,在新田圩文祠后面的廣場上,由新田區農會主持召開了四、五千人的群眾大會,范照南在會上宣布區農會接管政權。大會并根據群眾的要求,就地槍決了被逮捕的五個反動頭子。
五月中旬,敵軍進犯陸城,第一次武裝起義失敗。這時,新田區雖然遭到敵軍兩、三天的騷擾,而農民的革命熱情并沒有受到挫折,全區依然是革命勢力所控制。當縣委決定舉行第二次武裝起義時,九月七日,新田和河口農軍,踴躍參加了攻打大安鎮和解放陸豐縣城的戰斗。九月十二日,新田召開了群眾大會,慶祝第二次武裝起義勝利。
陸豐縣臨時政府為建設根據地,準備長期堅持斗爭,把在陸城沒收的糧食、布匹和煤油等物資,用木船載運到新田,共有三十余船之多,并隨即從新田全部搬到激石溪儲藏。
九月二十五日,敵軍再度反撲,農民武裝隊伍從陸城主動撤退。
十一月四日,激石溪、羅庚壩等鄉農軍二百多人,奉命開赴大安集中,配合工農紅軍第二師攻打陸豐縣城,取得了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陸豐縣蘇維埃政權于十六日成立后,新田先是由區農會接管政權,隨后召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主席團,組織區蘇維埃政府,范照南被推選為區蘇維埃政府主要負責人。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成立,范照南與彭湃、鄭志云、顏昌頤等六人,被選為主席團成員。
一九二八年二月,國民黨十一師攻陷陸豐縣城,建立了四個月的陸豐蘇維埃政權退入鄉村。是年三月,敵軍一千多人,從紫金分三路進攻激石溪,經激戰后,終因彈藥缺乏被迫撤退。范照南等與赤衛隊,留在激石溪堅持斗爭。敵人進入激石溪后,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見人開槍、見屋放火,一連幾天,烽火漫天,煙云蔽空。敵師長黃旭初提出口號:“激石溪的掃帚也要砍三刀。”屯寨鄉新圍村農民房子被燒光后,反動地主還組織人力,把未倒下的土墻都撬崩,夷為平地。他們還無恥地說:“有人能夠在新圍村找到一塊完瓦,愿出一個大洋。”可見敵人的殘暴、兇狠。
自從陸豐蘇維埃政權失敗以后,陸豐黨組織的領導機關一直以激石溪為據點,指揮全縣人民群眾,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一九二八年五月十日,東江特委召開陸豐西北特委與各區委聯席會議,林鐵史、范照南、吳克綿等五人被指定為中共陸豐臨時縣委委員。六月二十七日,成立陸豐縣委,范照南仍為縣委委員。他們經常來往活動于激石溪的三江口、寨子、茅坪等地。一九二九年十月,紅軍四十九團成立,激石溪這一連被編為該團第七連,在海陸紫特委和彭桂團長的領導下,開展游擊戰爭。
一九二九年冬,陸豐縣蘇維埃政府和新田區蘇維埃政府,在激石溪建立起來,并在激石溪、羅庚壩建立鄉蘇維埃政權。范照南也先后被選為縣、區蘇維埃政府領導人。
一九三〇年五月一日,東江蘇維埃政府在八鄉山成立,范照南被選為政府委員。
一九三二年秋,敵人吳俊聲團進攻陸豐,十月三日,配合反動武裝進攻新田激石溪根據地,他們進行比一九二八年更為殘酷的燒殺。一是四面封鎖,斷絕糧食、物資進入山區;二是包圍、搜山、燒山;三是大肆宣傳號召自新,利用叛徒破壞我組織。在敵人瘋狂“圍剿”下,許多黨員和干部壯烈犧牲了。激石溪鄉原來有二千六百多人,經敵人兩次大屠殺,逃亡時餓死、病死以及流亡外地,剩下的只有二百多人。
在這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范照南與赤衛隊員堅持在深山密林中與敵人周旋。個別隊員思想動搖時,范照南反復教導周圍的同志:“敢當共產黨,哪有怕死自新的道理。”“是共產黨員,死也不能出賣組織。”但由于較長時期在深山山洞中生活、戰斗,年紀較高的范照南,過度勞累成疾,加上無糧食、缺醫藥,終于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還殷殷囑咐、鼓勵身邊的同志:“我們越是困難,越要堅持革命,窮人只有這條路。”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的一天,范照南與世長辭了,享年五十三歲。
汕尾日報記者 沈綠洋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