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豐縣海城鎮金帶街的騎樓深處,一間掛著紅底金字招牌的老餅家終日飄香。木制玻璃柜里陳列著色澤金黃的婚嫁喜餅、油光瑩潤的豬油糖、層次分明的紫菜餅,往來顧客絡繹不絕。這家經營了近四十年的陳應利餅家,承載著跨越三個世紀的味覺記憶。

清同治年間,陳氏先祖在海豐縣海城鎮鹽街創立陳應利餅家,以獨門手藝制作婚嫁禮餅與傳統茶點,之后又在惠東縣多祝鎮,海豐縣汕尾鎮、公平鎮開設分號;1956年公私合營浪潮中,老字號暫別街巷;直到1986年,陳家人重拾祖傳工具,在中山西路84號重新掛起招牌,讓沉寂三十年的餅香再度飄溢金帶街。
“訂婚喜餅要經過揉面、包餡、壓模、烘烤等十二道工序,全憑手上功夫。”第六代傳人陳德慈說道。在機械化生產的今天,陳應利餅家仍堅持手工制作婚嫁禮餅、中秋月餅等傳統茶食。
在汕尾民俗中,婚嫁禮餅不僅是食品,更是重要的文化載體。“男方送來的訂婚餅越多,姑娘在婆家越受尊重。”正在挑選喜餅的市民介紹。這種延續至今的“派餅”習俗,使陳應利餅家成為聯結鄉情的重要紐帶。每逢節慶,旅居港澳臺及東南亞的汕尾人多會托親友捎帶幾盒從陳應利餅家購入的“家鄉味”,小小點心里凝結著化不開的鄉愁。

近年來,面對西餅店的沖擊,陳應利餅家在堅守傳統的同時積極探索創新,在保留古法工藝基礎上研發低糖配方、改良包裝設計,讓傳統茶食更符合現代健康理念。同時,作為首批“汕尾老字號”,陳應利餅家始終恪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祖訓,將食品安全視為立身之本。
“我們正計劃建立傳統工藝檔案,用影像記錄每一道手工工序,讓后人看得懂、學得會。”第六代傳人陳德慈表示,除了守護技藝,陳應利餅家也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嘗試用更健康的食材進行配比優化。“老手藝不能丟,但也要跟上時代的健康需求,讓汕尾的婚嫁餅食文化走得更遠。”木槌起落間,陳應利正為這縷百年餅香繪制新的藍圖。
公司總部地址: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中山西路84號
聯系電話:0660-6626526
18138132688(微信同號)
電子郵箱:3370813546@qq.com
撰文:汕尾日報記者 許婷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