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報政文部 彭子珍
自2023年9月入職至今,我從一個對新聞行業充滿憧憬的新人,逐步成長起來,這段旅程因“善美監督”而厚重,因“綠美汕尾”而豐盈。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記得剛接觸“善美監督”欄目時,內心曾充滿忐忑—監督報道不僅需要敏銳發現問題的眼睛,更需要建設性推動改變的智慧;我也深知監督報道要先做到深入反映群眾的呼聲,主動開展深入調研,才能寫出好的監督稿件。我們調查小組在陸豐市碣石鎮走訪時,我對照“百千萬工程”的要求,仔細記錄每個需要改進的細節,最終形成內參稿件。當曝光了碣石鎮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后,該鎮黨委政府的迅速回應和切實整改,讓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新聞監督的力量。我們及時到現場調查核實整改情況,并刊發了后續報道《直面問題速整改 今朝呈現新氣象》。這不是簡單的“曝光”,而是以“曝”促“改”的良性互動,是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舉措。
而最讓我動容的,是新瑤社區居民送來的那面錦旗。2024年8月,關于社區管網施工進度緩慢的報道刊發后,香洲街道辦和施工方高度重視,迅速推進工程。當居民們手捧“為民發聲”的錦旗來到報社時,我深深體會到,記者的筆桿雖輕,卻承載著千鈞重量—那是人民的期盼,是社會的信任,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這一刻,所有的奔波與辛勞都值得。
在參與“綠美汕尾”監督工作的日子里,我與市政府督查室、林業局等部門的同志一起走遍了汕尾各縣(市、區)及鄉鎮。我們到現場核對植樹的數量、規格,了解樹木的養護情況等,用腳步丈量著汕尾的綠色版圖。這些經歷讓我明白,新聞從來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憑空想象出來的,它需要記者真正走進現場。
新聞工作者就像時代的探照燈,總能照見真相的每個角落。作為新人,在撰寫“善美監督”稿件時,我常常思考著如何讓文字體現出沉甸甸的力量;特別感恩的是我的領導和前輩,他們不畏艱辛,帶我深入一線開展走訪調查,他們總是教導我,監督報道要抓住小切口,深挖掘,這讓我深刻明白了監督的出發點是從“挑毛病”到“促解決”。他們教會我的,不僅是采訪技巧和寫作方法,更是一種職業態度—對真相的敬畏,對文字的執著,對社會的擔當。
兩年來,從“善美監督”到“善美會客廳”,從“文旅觀察”到“商旅明鏡”,從采訪寫作到“繁星點點”版面的編輯,我在多元的崗位上汲取著成長的養分。而支撐這一切的,是持續不斷的學習—通過研讀“學習強國”平臺、人民網、新華網中的高水平稿件,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
感謝這份職業,它讓我遇見這么多鮮活的面孔,讓平凡的文字長出根系。未來的新聞路上,我將繼續懷揣入職時的熱情與初心,用雙腳丈量汕尾的山水城鄉,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和溫暖的傳播者。因為我相信,每一篇有溫度、有厚度的報道,都是對記者節最好的獻禮。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