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林雨晴
《汕尾:把“小荔枝”做成“大產業”》是我采寫的較為成功的報道。
2022年,我還是一個剛入臺不久的新手,跟隨同事參加了在海豐舉行的荔枝推介會。現場相當熱鬧,人頭攢動,當地的領導和駐村干部站在臺上面帶笑容,如數家珍般說著當地的荔枝品種是怎樣的優越,今年的荔枝是怎樣的香甜,語句間滿是對未來的期望。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兩年后,我在新聞中心編輯室工作,每天的主題就是稿子夠不夠,稿子好不好,有沒有可以當頭條的稿子……兩年前荔枝推介會情景突然從腦海里閃過,讓我下決心采寫一篇我市荔枝產業發展狀況的報道。
這次報道歷時一個多月,從農戶的田間地頭到企業的生產線,從駐村干部的辦公室到市農業農村局的會議室,我一步步探尋著荔枝產業的脈搏。為了使報道更加出彩,我和同事先后到海豐三四次。第一次至海豐某荔枝產業園,來得太早了,荔枝尚未成熟,科技特派員正在給農戶上課,介內容涉及種植技術和產品銷路。產業園的老板介紹了現在果園里用到的精準防控技術和本土品種“鳳山紅燈籠”取得的突破?!傍P山紅燈籠”,我心中不由得一震,兩年前推介會上專門提到過它,沒成想如今它竟真成了汕尾荔枝產業的一張金字招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賦能”這個詞語的內涵。
第二次奔赴產業園,又有點晚了,成熟的荔枝已采摘不少,樹上掛的荔枝太少了。熱辣的陽光曬在我的手臂上有點生疼,看著攝像記者吳老師扛著攝像機穿梭在果林里,我有點想哭,拍不到滿意的鏡頭,做不成滿意的片子。
幸好有部門負責人的指導以及同事們的支持,他們的支持支撐起了創作新聞報道期間每一個迷茫的時刻。在他們的“耳提面命”指導下,我以新的報道形式來傳播這一新聞事實。經過數十次的修改,報道在荔枝成熟期也結出了“果實”。那數十個獨自在單位打磨的夜晚,也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里。
隨著荔枝IP的發布和相關部門的推廣,汕尾荔枝的知名度逐漸提高,市場需求也大幅增加??萍疾粌H改變了荔枝的生產方式,更提升了其品質和價值。幾塊錢的荔枝,經過科技賦能和品牌推廣,價格翻了幾番,農戶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曾經采訪過的老板都在忙于應對源源不斷的訂單和咨詢。
后來,我們的荔枝真的“出海”了,電商也做起來了,京東在當地設立好幾個物流點,荔枝現在都是“坐”著飛機出門了。報道結束的那天,我突然又想起了兩年前荔枝推介會,仿佛看到了濃濃的陽光,灑向汕尾這片土地。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