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惠誼
陽光正照在辦公室的玻璃窗上,干燥而靜謐。同事說起趁國慶北上旅游的計(jì)劃,我提不起興致。她輕笑了一聲,似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只是想去看看北方的秋天。”
這句話,讓我心里一動。如郁達(dá)夫所寫,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秋色”這個詞對于從未親眼見過北國之秋的廣東人來說太過抽象而刻板,它似乎非得“林紅杮子繁”“臨風(fēng)聽暮蟬”才能體現(xiàn)出秋的況味。在這南海之濱的汕尾,即使旁人羨慕這里四季如春,我們依舊在滿眼綠意中想象并遺憾從未見過的落葉的清秋。
日子一天一天地忙碌著,困頓的心失去四季的顏色,于是對秋色的念想成了奢望,強(qiáng)烈得揮之不去。
我在春天去平東尋訪過金黃的油菜花,在夏天去聯(lián)安觀賞過亭亭的荷花,甚至在每一個冬天,都去朝面山赴一場梅花的盛會。唯獨(dú)秋天,我似乎在刻意忽略嶺南的秋色,默認(rèn)它的平凡與乏味。
直到有一天,淺淺的清晨,陣陣涼風(fēng)拂過我的臉頰,我仿佛聽到它在我耳邊低語:或許你不該錯過那一抹秋色。
我驀然一驚,放眼瞧去,嶺南的秋,它依舊滿眼翠綠,卻多了一份靜謐和干冷。夏日里,濕熱而黏乎的風(fēng)總將他人的氣味混合在空氣中,可是秋風(fēng),讓空氣變得清冽而寧靜,仿佛人與人之間也隔開了一層透明的薄膜。所有人都在秋的來臨中噤聲不語。浮云稀薄,天地陡然開闊,連帶著心也空了一塊,我無法自抑地感到孤獨(dú)。那不再在暑氣中熱氣騰騰的身體,愈縮愈小,遠(yuǎn)離周遭,孤獨(dú)而靜謐。
這難道就是古人說的“動悲秋情緒”嗎?但是你聽,鄉(xiāng)下田間的戲臺開幕了。
鑼鼓嗩吶又五顏六色地渲染著戲臺上的臉譜,嘶啞的唱腔如幕布般拉開,主角或悲苦或精彩的一生就此呈現(xiàn)。臺下觀眾翹首企盼的不只是熱鬧的演出,更多的是自己辛苦勞作半年后豐收的戲碼。演員演繹著主角跌宕起伏的一生,那漫長又傳奇的一生啊,即使無人喝彩,依舊固執(zhí)地在迭代的觀眾群體中循環(huán)往復(fù),永不消逝。但重要的是,那些真切流淌過的眼淚與歡笑,就像戲文被夜間的秋風(fēng)吹散,會落在不知名的土地上,成為滋養(yǎng)未來的種子。
鑼鼓喧天的暖意,安撫了我心里唯一的一點(diǎn)悲涼與孤獨(dú)。人生的秋天,不管豐收與否,只不過幻作一出戲文,短暫而夸張,但終將落幕。這一抹戲文里的“秋色”,比起那“紅葉黃花秋意晚”更何如?
回頭再想,毛主席立于寒秋,“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問“誰主沉浮?”劉禹錫揮毫寫下“我言秋日勝春朝。”那是他有如黃鶴直沖云霄的豪情和豁達(dá)的生動寫照。他們見的秋色不同,心境更是迥異。也許,所有的人生秋色,觀乎景,動乎情。
于是,我心中的“人生秋色”終于清晰:它藏在某陣清晨的涼風(fēng)里,藏在無來由的孤獨(dú)中,最終,卻化作了點(diǎn)染人生希冀的溫暖底色。

粵公網(wǎng)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