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汕尾綠美資源稟賦,具有發展綠色生態旅游的競爭優勢,以“綠”為基傾力打造綠色生態旅游前景開闊且大有可為。
一、汕尾“綠美”旅游資源稟賦
汕尾綠美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涵蓋了自然景觀、特色鄉村、美食文化等多個方面。一是自然景觀資源。陸河南萬紅錐林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紅錐林天然次生林和國家紅錐林采種基地,生態環境原始優美;海豐蓮花山森林公園集雄、奇、險、秀、幽于一體,是休閑度假和生態觀光的理想之地;海豐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大湖鳥島國際重要濕地,被視為鳥類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二是特色鄉村旅游資源。海豐南門村、陸豐坪石村、陸河共光村等12個國家森林鄉村,保留了大量的傳統建筑和民俗文化,游客可以體驗鄉村生活,感受田園風光和淳樸民風;陸河縣南萬鎮萬東村依托當地特有的紅錐樹資源稟賦,將森林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發展成了民宿文化村。三是美食文化資源。汕尾地處沿海,海鮮資源豐富,如晨洲蠔,以“肥、嫩、酥、甜”著稱;陸河水唇鎮的艾茸粄,制作過程講究,是獨特的客家特色小食。四是旅游商品資源。海豐蓮花山茶在2021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稱號;虎噉金針菜在2013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稱號。顯然,綠美生態旅游不僅是汕尾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更是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提升城市形象的關鍵力量。
二、綠美生態建設背景下汕尾旅游業發展短板
(一)綠美生態理念融入旅游發展仍需深化
目前,汕尾旅游業發展仍以傳統模式為主,未能充分發揮“綠美”理念賦能旅游業發展新模式的重要作用。引導旅游業向綠色生態方向轉型的力度不夠,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性不夠充分。因此,如何從政府規劃統籌入手先行,形成自上而下的整體框架及建設機制,是推動汕尾綠色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保證,也是進一步貫徹落實綠美生態建設的重要保障。
(二)綠美生態旅游規劃建設人才需求較大
綠美生態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但目前專業人才的短缺已然成為影響汕尾綠色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綠色生態旅游需要以下兩類高素質專業人才作為重要支撐:一是懂得整體規劃設計的人才。由于深諳綠色生態旅游建設的專業人才偏少,尤其懂得整體規劃設計的人才更稀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汕尾綠色生態旅游建設的整體推進。二是善于運營維護的人才。由于綠色生態旅游要始終保持特色,需要不斷進行運營維護、品牌打造及創新等,對其人才具有較高較強的專業性要求,但該類人才也出現嚴重短缺。因此,如何解決高素質專業人才短缺問題是推進汕尾綠色生態旅游發展的當務之急。
(三)綠美生態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尚需提升
在現階段,汕尾旅游業開發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及利用主要集中在物質資源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視或忽略了對文化資源的整合及挖掘。汕尾旅游資源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綠色生態,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難點也在于如何實現“含綠量”向“含金量”轉化?;诰C合分析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討,一是如何對現有各種綠色生態資源進行分類整合,更好地嵌入綠色生態旅游發展中,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產品;二是如何最大限度開發及利用綠色生態資源,以綠美文化價值提升旅游業的綜合效益。因此,如何強化綠美生態文化的核心引領作用,是推動汕尾旅游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三、綠美生態建設背景下汕尾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措施
(一)發揮綠美生態理念引領旅游發展作用
以綠美生態理念引領汕尾旅游高質量發展,政府需做實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做好上層規劃統籌兼顧工作,充分發揮綠美生態理念引領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旅游開發勢必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要理順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牢牢樹立綠美生態發展理念和守住環境保護底線,從長遠布局、科學規劃、平衡兼顧得失,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盡量探索及尋求共贏共利、互補長短的實施路徑。二是不斷優化完善管理模式,構建長期有效治理機制。政府可以項目為依托,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綠美生態旅游建設,引導旅游業健康良性發展。如從項目啟動的初始論證、開發實施、管理監督及跟蹤反饋等,形成全過程、全方位、多層面的治理機制,促進旅游產業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綜合效益。此外,汕尾可以參考借鑒不同地區綠美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不斷優化提升綠美建設模式及路徑。
(二)加快綠美生態旅游建設專業人才培養
綠美生態旅游建設需要高素質專業人才作為重要支撐,可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解決人才短板問題?!巴庖敝傅氖峭ㄟ^引進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對綠美生態旅游建設的框架體系進行規劃設計;或者通過借用“外腦”的形式,與相關科研機構、高校、行業組織的專家學者等構建長期合作關系,為綠色生態旅游建設“把脈問診”,盡量少走彎路、節約成本、提高效益?!皟扰唷敝傅氖且涌炫囵B滿足和支撐綠美生態旅游發展所需要的常規運營人才,該類人才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技術型人才,懂得生態旅游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能為綠美生態旅游常規建設與維護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等,使“青山綠水長存”并更具可持續發展性;另一類是營銷策劃型人才,懂得如何運用高質量的推廣策劃手段,提高本地旅游的曝光度、吸引力和轉化率,從而實現引流變現,促進生態旅游“含綠量”向“含金量”轉化。筆者認為,“內培”人才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可通過與高校或職業學校等構建長期合作關系,深化產教融合,共同培養人才;二是對原來從事傳統旅游業的人員進行培訓,通過設計相關模塊內容,盡快幫助其掌握基本的綠色生態旅游知識理論和技術技能等,促進其轉型升級。
(三)以綠美文化為核心重塑旅游發展模式
不同地區的生態旅游資源稟賦存在差異性,汕尾應通過深度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文化價值,并促進其轉化成更多綜合效益。當下,汕尾須加快構建“文+旅+特”深度融合的多元綠色生態旅游發展新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形成一個良性健康運行的有機生態體系,從而產生更多更大的綜合效益。首先,要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方針,讓文化和旅游實現雙向賦能。以綠美文化為核心引導綠色生態旅游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物盡其用,減少損耗,保護環境等原則,綜合考量評估旅游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關系,不能只著眼于當前利益,而忽視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盡可能做到兩者相互促進,降低負面影響,讓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其次,在對資源進行整合前一定要做好扎實的調研工作,科學精準把握本地區的旅游資源要素,為制定綠色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提供必要依據,同時為形成獨具特色的綠美文化尋找落腳點和切入點。最后,要充分依托綠色資源稟賦優勢,以項目為基礎,聚焦及整合優勢資源,使上下游及周邊資源聯動起來,打通阻礙綠色生態旅游發展各環節的“卡點”“堵點”“難點”等,盡快打造一批具有汕尾特色的綠美生態文化品牌,實現以點帶面、增強輻射擴散作用,從而提升整個汕尾綠色生態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作者系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區域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