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雜亂問題不僅影響鄉村風貌,還存在安全隱患,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難點,也是群眾關注的熱點民生問題。今年以來,陸河縣水唇鎮人大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將“三線”整治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突破口,牽頭協調、全程監督,通過深入摸排、法治賦能、集中攻堅,推動整治工作從民生訴求轉化為實際行動,成功破解這一基層治理難題,取得顯著成效。
代表帶頭摸實情
整治行動快落地
在“百千萬工程”專題調研中,水唇鎮人大代表主動下沉村居一線、走進群眾中間,發現轄區內“三線”亂拉亂接、垂落纏繞現象較為普遍,嚴重影響街容街貌與群眾生活。對此,人大代表們通過集思廣益,第一時間向水唇鎮政府提交專題調研報告,精準剖析問題癥結并給出針對性整治建議。
該鎮政府迅速響應代表呼聲,立即組建“三線”整治專項摸排小組,對轄區內重點區域開展“拉網式”排查,精準標注問題點位、明確整治優先區域。隨后成立工作專班,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水唇鎮“三線”整治工作方案》,細化任務分工、層層壓實部門責任。
整治過程中,人大代表靠前履職擔當雙重角色。作為 “宣傳員”,他們入戶走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講解 “三線” 整治的安全意義與環境價值,爭取群眾的廣泛理解與支持;作為 “監督員”,他們駐守施工現場,嚴格督導施工單位規范作業,全程保障整治質量與施工安全。據統計,今年以來,水唇鎮已累計開展 “三線” 整治行動 18 次,出動人員 115 人次,完成 60 處整治任務,整治總長度達 3.5 公里,高效推動整治工作從部署啟動到攻堅落地,跑出基層治理 “加速度”。
立法建議強保障
長效治理有支撐
為避免 “三線” 整治陷入 “一陣風”,水唇鎮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實現依法治理。水唇鎮人大依托基層立法聯系點平臺,將整治實踐與法治建設緊密結合,保障了整治“三線”工作井然有序。
人大代表們圍繞“三線”規劃、建設、管理、維護等關鍵環節,再次深入村莊、企業、群眾家中開展專題調研,廣泛征集各方意見建議,系統梳理出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核心依據及需解決的重點問題,形成高質量調研成果。
人大代表圍繞 “三線” 規劃、建設、管理、維護等關鍵環節,再次深入村莊、企業、群眾家中開展專題調研,廣泛征集各方意見建議,系統梳理立法必要性、可行性、核心依據及重點解決問題,形成高質量調研成果。人大代表們以此為依托,通過基層立法聯系點渠道,積極向上級人大提出加快“三線”管理立法的建議。據悉,該建議已被市人大常委會采納并列入2025年立法工作計劃。
同時,該鎮人大認真組織研究《汕尾市城鄉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管理條例(草案)》,梳理提交3條修改意見,既為上級立法提供了堅實的基層實踐參考,也為本地整治工作提供了前瞻性的法治指引,避免整治工作“一陣風”,確保整治工作持續推進、規范有序。
集中攻堅見實效
鎮容村貌煥新顏
水唇鎮人大以“硬措施”大力推進“三線”整治,使各處環境變“亂”為“美”。
該鎮通過對衛生院周邊、東興路主街道與背街小巷、主要路口以及中心街、長堤街等重點區域分類改造,開展清理廢棄線纜、規整過長飛線、實施跨街線路下地、優化老舊街道布線、統一招牌等集中攻堅與系統整治后,水唇鎮“三線”雜亂問題得到根本性改善。如今,昔日“蜘蛛網”現象徹底消除,鎮容村貌整潔有序,更從根本上消除了觸電、火災等安全隱患,人居環境與安全水平顯著提升,切實增強了群眾安全感和幸福感,獲得群眾普遍贊譽。
水唇鎮人大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水唇鎮人大將持續跟蹤“三線”整治成果鞏固情況,通過強化代表精準監督,進一步壓實鎮相關職能部門、運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全程跟蹤后續管護各環節,形成監督閉環,以強有力的監督推動長效管理機制落地生根,確保整治成效得以長期保持,持續惠及于民。
汕尾日報記者 彭偉棟 通訊員 水唇宣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