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陸豐市東海街道聚焦基層治理中抓手不足、機制不順、資源統籌不力等突出問題,創新建立綜治中心(社會治理中心)聯合黨組織,以聯動破題、治理聯抓、多元共治為路徑,推動基層治理從“單打獨斗”向“協同共治”轉型,以“黨建+綜治”效能轉化為守護群眾幸福的實際成果。

東海街道綜治中心聯合黨總支工作人員為群眾調解糾紛。
組織筑基: 從“各自為戰”到“協同作戰”的體系革新
針對基層治理“條塊分割、協同不暢”痛點,東海街道綜治中心(社會治理中心)聯合黨總支整合街道平安法治辦、黨建辦、公檢法等力量,依托城鎮、城鄉結合部、農村三大片區聯合黨支部,構建“1+3”聯合黨組織體系,把黨的組織優勢精準轉化為治理效能。
聯合黨總支的建立,打破了部門壁壘和區域界限,使跨區域、跨部門的復雜問題從群眾反映強烈的“煩心事”,轉變為黨組織牽頭、多方協同、快速響應的“攻堅項”,真正實現了指揮有力、協調高效。如面對國慶、中秋返程后,基孔肯雅熱防控壓力驟增的問題,該聯合黨總支充分發揮核心協調作用,聯合衛健部門開展入戶宣教、蚊蟲消殺、環境整治等工作。對人員流動頻繁的城中村、小區交界地帶、荒廢屋等重點區域開展地毯式清掃,重點疏通溝渠、清除各類容器積水、投放滅蚊幼劑、清理堆物垃圾。據統計,自10月9日以來,該街道累計投入防控力量3234人次,入戶宣傳6324戶,清理垃圾101.735噸,清理衛生死角、積水1487處,完成消殺面積超166萬平方米,有力阻斷蚊蟲傳播,為群眾筑牢了一道堅實的健康 “防護墻”。

黨員干部入戶宣傳基孔肯雅熱防護知識。
機制賦能: 從“多頭管理”到“統一指揮”的模式變革
“將聯席會議開到‘家門前’,就是要徹底打破壁壘,讓居民實實在在感受到‘問題該人管、事情有人辦’。”該聯合黨總支書記表示。
為破解基層治理中“多頭管理、責任虛化”現象,該聯合黨總支依托“民情地圖”“粵平安”等信息化平臺,推動建立“日常巡查發現——網格分類處置——片區聯動化解”的閉環機制,通過黨組織紐帶凝聚條塊力量 “一盤棋”,確保了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落到實處。同時,通過常態化議事,讓治理的溫度直抵群眾心底。在城鄉結合部片區黨支部的聯席會議上,該街道桃園社區黨委書記與炎龍村黨委書記、村“兩委”干部圍坐一起,圍繞網格上報的公共區域垃圾無人清理問題,協商聯合整治方案。這種“跨村議事、聯合整治”的模式,徹底改變了“各掃門前雪”的治理困境,實現從“問題上報”到“源頭解決”的全鏈條閉環,讓群眾“小事”得到了高效的解決。

東海街道綜治中心聯合黨總支組織黨員干部、志愿者開展環境整治。
協同增效: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干預”的治理升華
針對農村常見的“地邊子”糾紛,聯合黨總支創新“門診+急診”雙軌服務模式,實現群眾訴求“一站式響應”。
近期,一宗因土地劃分引發的潛在沖突,在該聯合黨總支“門診”排查中被工作人員發現。農村片區黨支部捕捉到當事人情緒過激“弱信號”后,立即啟動“急診”響應。由該聯合黨總支牽頭組成工作小組開展聯合調查,通過實地走訪老干部、查取歷史資料,查明系因親屬私下交易導致面積偏差。最終通過精準調查與耐心疏導將矛盾化解在萌芽。
面對家庭、鄰里的“心結”糾紛,該聯合黨總支展現資源整合優勢。“過去處理復雜家事糾紛,需要多方溝通,流程長、效率低;現在聯合黨總支可以快速統籌公安、司法、民政、婦聯等力量形成合力。”一位工作人員感慨道。此前,該街道一對夫妻因孩子撫養權產生激烈糾紛,城鄉結合部片區黨支部在前期調解未果后啟動預警機制,組織多部門聯合介入,通過面對面溝通和心理疏導促使雙方達成共識。生動詮釋了“矛盾糾紛源頭化、就地化、及時化”的治理成效。
如今的東海街道,道路干凈整潔、鄰里和睦,處處彰顯了治理的“溫度”與“力度”。從“被動響應”向“主動干預”、從“分散管理”向“系統治理”,東海街道以聯合黨總支為核心的組織體系,推動基層治理的深刻轉型,讓“矛盾能化解、生活有盼頭”成為群眾的共同心聲,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汕尾日報記者 曾佳鴻 通訊員 陸組宣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