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火
(一)
說起陸豐這片紅色革命老區水土,這里傳承、發展并保留著漢文化的活化石——河洛話(方言),這里的古跡眾多,文物薈萃,特別有蜚聲海內外的宗教勝地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碣石玄武山和華南最大的清云山定光寺,“神海沙石”四者兼備的金廂灘觀音嶺海濱旅游區,岬角風光甲東麒麟山。這里的文化底蘊豐厚,既有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正字戲,皮影戲、滾地金龍、英歌舞等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吹打樂、玄武山廟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稱為“戲劇活化石”的正字戲榮獲“中國文化遺產日獎”;轄區內的碣石鎮也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讓人流連忘返。
故鄉的年節,是一場延續千年的集體狂歡。臘月二十四的“掃塵日”,家家戶戶手持竹掃帚,將屋梁墻角的塵埃蛛網盡數拂去,寓意“除陳布新”,這與《呂氏春秋》記載的堯舜時代掃塵風俗一脈相承。每到除夕夜,噼噼啦啦的鞭炮聲就會接連不斷,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除夕的年夜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其樂融融。主婦們用糯米粉捏制“甜粿”“鼠殼粿”,蒸籠升起的白霧里,飄著麥芽糖與芝麻的甜香,那是年味最地道的注腳。
重大節日的“滾地金龍”堪稱視覺盛宴。滾地金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連成一體,演出時由二人進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表演過程分“開場見禮、打圍巡洞、游潭戲水、伸筋洗鱗、伏蟄聞雷、聞雷起舞、駕云飛騰和收場還禮”八個舞段,其結構簡短精彩、嚴密緊湊,模仿龍的旋舞飛騰、戲水戲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精彩動作,兩個人配合默契,舞韻獨特,細膩神妙,翻滾自然,栩栩如生,環環相扣,成為完美的藝術整體。 端午時節,螺河之上龍舟競渡。船頭“畫龍點睛”的儀式莊重肅穆,船工們赤膊擂鼓,號子聲震徹云霄,飛濺的浪花里,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河水——這是人與自然最原始的對話。在玄武山元山寺的晨鐘暮鼓聲中,藏著故鄉人最虔誠的信仰密碼。這種傳統的廟會,記載著一種實用功能與精神寄托完美融合。更令人稱奇的是“英歌舞”。畫著臉譜的舞者手持雙棒,踏著“三點金”鼓點縱橫跳躍,既似梁山泊好漢的豪邁,又含道教“驅儺”的古意。舞者肩背的“令旗”隨風獵獵,與潮汕功夫茶席間飄動的茶煙,共同構成故鄉人精神世界的陰陽兩極——一動一靜,一剛一柔,默契溫馨極了。
暮色中的故鄉,祠堂的燈籠次第亮起。白發老者坐在門檻上,給孩童講述“孟母三遷”的故事,月光灑在他手中的“糖蔥薄餅”上,糖絲如霜,薄餅如紙。這場景讓人想起謝先莉筆下“老屋的春光”,時光仿佛在此凝固,唯有檐角的銅鈴,還在訴說著這座小城與山海相守的千年故事。悠久的歷史與優美的自然景觀,令人沉浸其中。故鄉的祠堂,歷經歲月的侵蝕,讓我感到一絲樸素。故鄉的祠堂,讓我感到了古樸的純真、愜意的清涼、詩文的精粹。故鄉的民俗,正是在這些煙火氣的細節里,傳承了一種又一種文化基因。
故鄉是一個聞名的僑鄉,有50多萬旅居印尼、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長期以來,他們情系鄉梓,支持家鄉建設,成了建設家鄉、發展家鄉、振興家鄉的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更為可喜的是,當前家鄉廣大干部群眾思發展、謀發展、盼發展的氛圍意識強烈,這為今后家鄉的發展構筑了良好的起跳平臺。
(二)
近幾年來,故鄉的工業基礎、城市建設、城鄉面貌、交通設施(高鐵、高速公路)、示范帶建設進一步改善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明顯增強了。同時民俗文化的豐厚滋養,正持續轉化為推動家鄉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眼下,家鄉經濟發展穩健有力,城市競爭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優美宜居,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一幅幅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發展與人文提升交相輝映的美好畫卷,正在家鄉大地徐徐展開,這是實施“百千萬工程”帶來的宿影。
與這里的文化相媲美的,是這方水土。它在美麗的南海邊,日夜、四季更替的溫差變化不大——這里氣溫宜人舒適,冬不冷夏不熱;它地肥水美,是我去過的廣東沿海城市中唯一一個沒被現代工業和現代城市發展所污染的地方——它透露著泥土芬芳的土地依然肥美,它的水依然香甜可口,它的天空依然是我兒時的蔚藍和清新,它的風土人情注定這是最宜居的一方好水土。再過10年、20年、50年……我們和我們的后代,依然一樣擁有晶瑩流淌的溪水和香嫩的禾苗,擁有真正地道的原生態海鮮和透明的海水,擁有真正的大海的味道和大海的神奇力量。我們希望的是發展和開創水美、地肥、人和的新生活,我們希望發展帶來更多的幸福,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