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永煉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讀高中時,每學期除了放寒暑假,中間還放農忙假。農忙假中學生參與田間勞作、生產隊協作管理、集體伙食保障等環節 ,部分地區低年級學生假期周期為3-5天,高年級隨農事需求延長至10-15天 。
放農忙假,對農村學生來說,回農村參加家庭或生產隊收割等勞動,恰如其分。我屬城鎮“居民(非農業人口)”,跟隨當公辦老師的爸爸住在農村學校,自家沒有土地,也不屬于哪個生產隊。
按照學校的規定,放農忙假期間,公社所在地的“居民”學生要到“農中”參加勞動,因我家離“農中”較遠,每天來回跑不方便,根據我的實際情況,學校讓我回居住的農村參加生產隊勞動,讓大隊給我寫個證明回學校交差。
那是一九七二年間的農忙假,從住宿的南塘中學回到我家居住一個村,找了一個生產隊長要求參加勞動,正好隊長要讓他的兒子(我的同學)去巷口修水庫,問我要不要一起去?
爸爸非常支持,認為我很有必要去鍛煉。
第二天天剛亮,我和村里幾個同學舉著紅旗和毛主席像,帶著被席,跟著一個社員出發了。我們村離巷口有“8鋪”(40公里)多路,我們是步行去的,接近中午,到了一個煤礦,找村里一個轉業軍人,要點開水,泡泡我們自帶的飯菜,吃飽后,稍微休息下,繼續趕路,傍晚,到達目的地。
我們和事先去的社員住在一起,住的是草寮,睡的地方,是地上鋪一層稻草加草席,分兩邊,各人頭在一邊,腳對著,中間留一條過道,方便晚上起來。最里面隔著一條草簾,睡的是一個女社員,她是負責給大家做飯和洗衣服等。
因為白天走路累,我們很快就睡了,第二天,是被廣播叫醒的。吃了早餐,跟著社員參加勞動。
整個工地,勞動氣氛非常熱烈,到處插著紅旗,高音喇叭播放革命歌曲和口號。隊里十多個社員,有的挖土,有的挑土,我們幾個學生負責將土裝上畚箕,當時,整個工地,挖土和裝土堅守陣地,最顯眼的是那些挑土的,他們生龍活虎,跑來跑去,你追我趕,有的人挑著是一頭一個糞箕,有的是一頭兩個糞箕,有的是挑著兩大籮土。廣播聲跟隨著,表揚著他們,給他們加油鼓勁。他們是最引人關注的熱點和風景線。
傍晚,收工回草寮,吃飯后,工地靜下來,我們看到白天倒土的地方,有人用水管在灌水,同學告訴我,倒土的地方是水庫的大壩,晚上灌水是讓那些松土沉下去,大壩結實牢固將來不漏水。
那幾天,我們每天早出晚歸,每天吃一餐干飯、兩餐地瓜。上過臨時廁所和臨時沖涼棚。幾天后,結束農忙假,回到學校。
這次農忙假,我經歷到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比如,兩次(來回)一天步行了40公里的路,至今沒有超越過。體驗勞動的大場面:那種在水庫壩上人山人海,喇叭聲聲,紅旗招展,戰天斗地、艱苦奮斗的勞動氣氛。
那個農忙假,我和同學去修的水庫,多年后,才知道,它是陸豐第二大的水庫,廣東最大的人工湖,它建于上世紀70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由各公社抽調民工及下鄉學生參與,參加者在簡易工棚居住,工地通過高音喇叭播放革命歌曲鼓舞土氣,民工們沒有大型機械,僅靠鋤頭、畚箕工具,完全依靠人力筑壩。三面堤壩由人工挖土、肩挑車運完成,體現了當時群眾艱苦奮斗的精神。水庫以灌溉農田為主,兼顧防洪、供水和發電,保障下游鄉鎮的農業生產與交通設施安全。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