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鎮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是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在海陸豐地區整編的革命正規軍隊,后稱“紅二師”。八一南昌起義后,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起義軍撤離南昌南下廣東,在三河壩兵分兩路,主力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率領直奔潮汕地區。24師70團團長董朗帶領起義軍余部1300余人,經陸豐博美、大安抵達新田進入激石溪三江口村,在海陸豐地區整編成“紅二師”。“紅二師”與當地軍民一起開展一年多艱苦卓絕的革命武裝斗爭,樹立了一面鮮明的堅持工農武裝斗爭的旗幟。

一、抵達新田激石溪
1927年10月7日,南昌起義軍進入新田激石溪后,由于長時間的行軍以及與敵作戰,戰士們都非常疲憊,有的衣服破爛了,有的頭發又長又亂,有的還生了疥瘡。激石溪農民都把起義軍當作自己的親人,有的村民把病弱的戰士安頓在自己家里,殺雞、煮雞蛋做米粿慰勞他們,親切的照料他們,并在村頭舉行了一個歡迎戰士大會。此外,新田各鄉的農會收集了群眾的許多慰勞品,送到激石溪三江口,一天之中僅谷子即集中了五百擔,整個范屋祠都堆滿著慰勞的物資。同時,東江特委派劉琴西同志前來慰勞,從中峒挑來大洋數擔,每個戰士領到五元生活費,把第二次起義時收的布料,給每個戰士做一套衣服,并且雇了數名理發師給戰士們理發。群眾的愛護、黨的關懷,使戰士們非常感動,紛紛表示決心為革命奮斗到底。
起義軍在激石溪休整后,軍容煥然一新,戰士們的身體恢復了健康,精神非常飽滿,軍民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幾位年青活潑的女戰士,與老大娘打成一片,被請去喝客家擂茶,兒童團圍著她們,請她們教革命歌曲,好一派軍民同心、軍民同樂景象!
10月9日,起義軍從激石溪出發,來到東江革委和海陸豐縣委駐地朝面山進行改編,起義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通過朝面山改編,南昌起義軍正式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后來,這支軍隊參加了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和創建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等工作,為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重要的貢獻。
二、參加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
大革命失敗后,1927年5月和9月,海陸豐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先后舉行了二次武裝起義,但是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鎮壓下均受挫折,最終退出已占領的海陸豐縣城。南昌起義軍余部經休整、改編后戰斗力大為提高,海陸豐縣委認為,更加具備了第三次武裝起義的條件。于是,中共海陸豐縣委書記張善銘、紅二師特委書記顏昌頤、紅二師師長董朗,以及東江革委的負責人研究決定:把握時機,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并且制定了詳細的起義計劃。
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夕,紅二師聯合海豐工農革命軍團隊在黃羌打了一個漂亮仗。10月28日,紅二師官兵與農軍對駐扎在黃羌的陳學順反動軍隊和地主武裝發起攻擊,陳學順嚇得奪門而逃。紅二師官兵與農軍乘勢追擊敵人,把敵人打得屁滾尿流,狼狽不堪,斃傷敵軍20余人,迫使他們退回公平圩。29日,紅二師部分官兵與農軍乘著黃羌保衛戰之余威,乘勝出擊,攻占公平圩,進而奪取了海豐縣城。30日,駐扎黃羌的紅二師第四團和公平區農軍進入庵前村,捕殺豪紳地主數十人,并進駐公平,從而拉開了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帷幕。
11月初,海陸豐縣委決定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在陸豐,紅二師第四團第二營按原部署開至陸豐城附近神沖村。其時,農軍先后收復了大安、金廂、博美、湖東等圩鎮,割據了廣大農村。陸豐縣團隊于11月4日在大安集結新田、河口、大安等數百農軍,當晚進攻陸豐城。5日,紅二師第四團第二營與陸豐農軍從兩個方向同時攻打陸豐縣城,收復了陸豐縣城,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國民黨在海豐的勢力,已處于半癱瘓狀態,有的地主民團、保安團感覺形勢不妙便走為上策,縣長也在兩縣城克復之前逃之夭夭。海陸豐縣委、紅二師特委、東江革委等機關及第四團團部,于勝利后從農村遷入海豐縣城辦公。海豐、陸豐兩縣的臨時革命政府及群眾團體也遷入縣城,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了偉大勝利。
后來,紅二師又參加了攻打碣石城、捷勝城的戰斗,大大鼓舞了革命士氣,增強了人們戰勝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
三、攻打河口昂塘、黃塘寨
1927年12月16日,董朗率紅二師四團一個營協同陸豐縣農軍,進攻陸豐河口楊作梅地主武裝,并占領了河口圩。敵退入昂塘洋樓,借助堅固的炮樓死守。我軍一面圍困炮樓,一面向敵人發動政治攻勢。被楊作梅收編的原國民革命軍十一軍二十四師余部的士兵因之醞釀投降。19日,楊作梅深知軍心已變,炮樓難于堅守,遂于當晚帶十余人逃出炮樓,被我軍哨兵發覺,開槍打死八、九人,楊作梅僅以身免。次日早,炮樓內的士兵收繳偽保安隊槍械投降。這次攻打昂塘地主武裝戰斗,計繳槍百余支,水機關槍二挺和三、四十支粉槍。
1928年2 月10日,紅二師部分官兵會同新田、河口、河田等區數千農民赤衛隊,分兵數路向黃塘進攻。黃塘保安隊如鼠般逃竄,放棄黃塘,逃入上砂,紅二師及赤衛隊一口氣攻下黃塘寨。26日,紅二師和各區赤衛隊集中在螺溪鄉書村,隨著林鐵史的一聲令下,部隊向上砂前進。部隊前進到石壁下,敵人猛然從山上沖下,紅軍戰士身處絕境依然竭力沖鋒、拼搏。紅二師、赤衛隊隊員及農會會員共犧牲91人。
5月,紅二師退至陸豐新田、河口、激石溪等地開展游擊。6月,敵16師大規模向海豐、陸豐、惠陽縣交界的山區“圍剿”,形勢已極端不利。董朗率紅二師300余人出陸豐南部到惠來去找東江特委,在陂溝八萬圩附近遭敵16團堵截,雙方展開激戰。董朗指揮部隊奮力沖殺時腿部負傷,只好退回激石溪。國民黨當局視“紅二師”及農軍為眼中釘,先后多次調集強大兵力,對激石溪駐地實施“圍剿”。隨著愈來愈嚴峻的斗爭形勢,紅二師官兵不得不化整為零,當年秋,幸存官兵僅剩140余人。1928年冬至1929年5月,紅二師官兵奉命先后撤離激石溪。然而,有三位紅軍戰士留下來,參加了紅軍四十九團,革命火種在海陸豐根據地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研究》,1988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2.《陸河縣革命老區發展史》,2021年4月,廣東人民出版社;
3.《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史》,2000年4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4.《海陸豐革命史料》(第二輯),1988年1月,廣東人民出版社。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