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針
陸豐的“三甲”地區,由甲子、甲東和甲西三個鎮組成。這里景光獨特,其中,一塊名為“擎天石”的奇石聞名遐邇。它矗立在甲子老城的北門之內,高大巍峨,石身中間有一道深深的裂縫,當地人世代稱之為“雷打石”或“雷公石”。
這塊巨石自古便是“甲子八景”之一。清代舉人鄭雷震曾以詩句贊美它:“柱石移來不記年,巍巍杰出似雕鐫。每于雷雨奔騰處,撐住東南海外天。”短短四句,寫盡了石的來歷、形態與氣勢。
關于這塊石頭,還有一個代代相傳的動人傳說。據說在明代建城時,東海龍王攜帶珍珠趕赴蟠桃會,途經甲子時一顆寶石意外跌落。寶石因不能上天,憤而不斷生長,立志頂破蒼穹。后來,一只金鳳凰停在石上休息,糞便中的榕樹種子落入石縫,竟發芽生長。石與樹互不相讓,競相長高,驚動了天宮。玉帝得知后派出雷神,將巨石劈成兩半,才阻止了它們繼續生長。至今,當地人講述這個故事時,仍會感嘆:“真是險啊!若不是雷神這一劈,天恐怕真要破了。”
這一傳說不僅為巨石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前來題詠。從明代起,石上就留下了多處珍貴刻文:萬歷十年(1582年),官員胡時化題寫:“天開甲子,巨石臨門。一聲霹靂,震動乾坤。”萬歷十八年(1590年),胡國卿留下《擎天石》詩:“甲子七元首,元元不計年。震澤處生石,擎此東南天。”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湘人胡天霞刻下長文,記述見石經歷,并以“鎮定斯土,來今往古。億萬斯年,名甲子所”作結。明末清初,文人王慶臣題詩:“崔嵬奇石傍城偎,俯仰乾坤北斗回。誰向一中分造化,浪將月斧劈痕開。”
此外,清代《甲子乘》中還收錄了張捷科、鄭典華、練璠等十余人的詩作。其中吳慈鶴的《雷劈石歌》尤為精彩,詩中寫道:“媧爐頑魄逃天刑,巋然紫澤撐孤青,藤穿蘚縛足怪丑,半夜黑火勞驚霆。刳腸洞胃腰腹裂,快劍如風地維絕,中分已赤巨鰲手,一線遙傷蝮蛇穴。春風無心片云死,晚月初生雨花活,地只幽憤一千年,淚滴空山古龍骨。滄溟毒霧蒸樓臺,蛟魚幾卷銀山來,公么恃有吞象力,赤子未免為魚災。靊霳一擊亦天意,欲以神力鋤奸回,嗟爾頑石尚破碎,鯨鯢總大何有哉。”
筆者常賞此石,不由思緒萬千,賦詩一首:“誰遣危巖鎮海東?石魂雷殛裂蒼穹。根蟠九地榕陰老,痕刻千年翰墨崇。浪打孤城湮舊事,云封古篆認遺蹤。登臨莫嘆補天志,自有長風蕩我胸。”另寫《浣溪沙·擎天石感懷》一詞:“孤嶂穿云瞰古城,雷紋虬干證鴻冥。苔花猶帶舊時青。星斗頻移窺石刻,海潮不息作詩聲。仰天誰共說崢嶸?”
如今,擎天石依然巍然屹立,石上的裂縫和斑駁的詩文仿佛在靜靜訴說著過往。它不僅是一處自然奇觀,更像是一座露天的微型歷史文化博物館,讓前來觀賞的人們感受到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永恒魅力。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