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在黨群服務中心上安全課。
今年以來,紅海灣經濟開發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2+9”工作安排,緊緊圍繞《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質行動試點工作方案》要求,以“服務中心、鄰里中心、活動中心”三大功能為導向,扎實推進黨群服務中心示范點建設,推動基層服務陣地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 “服務中心”
讓便民服務更高效
開發區各試點村(社區)以“辦公最小化、服務最大化”為原則,全面梳理服務事項清單,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辦”模式,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覆蓋。
東洲街道東一村梳理服務事項18項,配置“粵智助”政務一體機。現在村民想辦事,不用往街道、區里跑,在黨群服務中心就能辦理,再也不用“來回折騰”,實現群眾辦事“就近辦、自助辦、一次辦”;遮浪街道東尾村設立“民生事務窗”等綜合窗口3個,累計受理業務58件,件件都給群眾辦得明明白白,辦結率達100%;二村社區將社保、醫保這些群眾常打交道的12項高頻事項整合到一起,實現“進一扇門、辦所有事”。
同時,各村(社區)還組建網格員代辦隊伍,針對“一老一小一殘一困”等群體開展上門服務,如老人不會用手機認證社保,網格員就上門幫著弄;困難家庭想申請補助,網格員就幫著填資料、跑流程,實實在在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構建 “鄰里中心”
讓社區氛圍更和睦
各村(社區)以“黨群連心、和睦親鄰”為目標,積極搭建鄰里調解、交流、互助、議事平臺。
東一村由退休干部、駐村律師這些“懂理又懂法”的人,組建了鄰里調解隊,誰家有矛盾、鬧別扭了,調解隊就上門用情理說事兒、用法律兜底,綜合運用情理法把矛盾糾紛一個個解開。東尾村結合“法律進家門”活動,給村民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挨家挨戶走訪村民186戶,調解糾紛12起。村民紛紛表示,以前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就吵起來,現在有了懂法的人幫忙,矛盾很快就化解了。
二村社區則通過“書記茶話會”“黨群議事會”等形式,推動居民共商共治,累計收集意見建議25條,解決民生問題22件。此外,各村(社區)還通過開展喝咸茶、端午節一起包粽子等活動,增強鄰里互動,營造“熟人社區”氛圍。
打造“活動中心”
讓群眾生活更精彩
各村(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堅持“黨員帶頭+群眾主體”,建立“每月活動清單”機制,讓政策宣講、文化體育、志愿服務等活動常態化、趣味化。
東一村常態化舉辦戲曲表演、書香閱讀等活動,打造“家門口的文化圈”;東尾村結合“我們的節日”開展猜燈謎、制香囊等民俗體驗,累計吸引群眾超120人次;二村社區推動黨群服務中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深度融合,組織村民開展清潔行動,把村里打掃得干干凈凈。同時把政策“小課堂”直接送到村民身邊,讓陣地從“靜態空間”變為“動態服務平臺”。
強化組織保障
讓試點工作更扎實
區黨工委組織部強化“三級聯動”機制,指導各試點村(社區)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推動資源下沉、服務提質。通過交叉互評、現場推進會等方式,及時總結經驗、解決問題,確保試點工作有序推進。
下一步,紅海灣經濟開發區將持續深化黨群服務中心功能融合與機制創新,推動陣地從“建好”向“用好”轉變,真正把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群眾“想來、常來、愛來”的紅色家園、溫馨港灣。
汕尾日報記者 林敏 通訊員 黃小斯 文/圖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