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山街道網格員入戶宣傳文明創建知識。
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既是關乎城市品質的系統工程,更是檢驗治理精度的精細活。在城區鳳山街道,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文實踐”正在展開——街道干部職工化身“中醫”,將中醫診療核心的“望聞問切”智慧融入創文工作全流程,通過“望氣色”察全局、“聞聲息”聽民意、“問癥結”找根源、“切脈象”施良策,構建起“高位推動、常態督查、專項整治、長效管護”的閉環工作機制,成功實現文明創建工作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治理”的關鍵轉變,為基層文明創建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鳳山方案”。
立體化巡查+科技賦能
摸清創文“全脈絡”
中醫“望診”,重在觀氣色、察形態,以把握身體整體狀況。鳳山街道將這一理念延伸為對創文工作的“全景式審視”,通過建立高位推動的巡查診斷體系,把準文明創建的“脈搏”。
該街道第一時間成立由主要負責人掛帥的文明創建工作指揮部,立下“日巡、周改、月調度”的工作規矩。巡查隊伍帶著“五看”標尺——看環境整潔度、看設施完好度、看秩序規范度、看宣傳覆蓋度、看群眾參與度,深入背街小巷、居民小區、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把脈問診”。截至目前,已開展專項巡查255場次,精準發現問題點位3000余處,每一個問題都被納入“問題清單+整改臺賬”,實行“銷號管理”,整改一項、銷號一項,確保不留死角。
為破解地面巡查“視野局限”難題,該街道還引入科技力量為“望診”賦能:無人機航拍對轄區進行全域掃描,衛生死角、違章搭建等“隱蔽病灶”無所遁形;重點區域安裝的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全天候、無死角監管。“人防+技防”的組合拳,織就了一張立體化的巡查診斷網絡,為后續精準施策提供了全面、準確的“第一手資料”。
多渠道聽民意+常態督查
匯聚創文“好聲音”
“聞診”是中醫聽聲息判斷病情的關鍵環節,而文明創建工作的成效,最終要由群眾“說了算”。該街道堅持“開門搞創建”,把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的“試金石”,通過多渠道傾聽民聲、收集民意,讓文明創建工作始終“接地氣、順民心”。
線上,社區(村)微信群、“城市文明觀察員”平臺成為民意收集的“直通車”,居民隨時可以將對文明創建工作的意見建議“一鍵反饋”;線下,居民議事會、“入戶聯心”走訪活動常態化開展,工作人員與群眾面對面拉家常、聽訴求,把“辦公室”搬到群眾家門口。今年以來,該街道已收集各類意見建議310余條,其中85%的合理化建議被納入工作方案,真正實現“群眾點單、街道接單”。
為確保民意落地、工作見效,該街道還組建督查組,采取“明察+暗訪”相結合的方式,定期對各社區、各責任單位的文明創建進展“回頭看”。督查結果以“紅黑榜”形式在各社區(村)公開通報,整改情況全程跟蹤問效。同時,270余名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普通群眾組成的“城市文明觀察員”,對文明創建工作全程監督,讓每一項措施都落到實處、惠及民生。
“一社區一藥方”+專項整治
拔除創文“老病灶”
“切診”摸脈象、定癥候,是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在充分“望”清問題、“聞”準民意后,該街道精準“切脈”,找準問題根源,摒棄“一刀切”的治理模式,推出“一社區(村)一藥方”的定制化解決方案,由分管領導帶隊下沉一線,逐一指導、逐項破題。
針對不同社區的特點,“藥方”精準施策:老舊小區型社區,聚焦“設施老化、環境臟亂、管理缺失”等痛點,開出“微改造、強管理、優服務”綜合治理方,通過更新基礎設施、整治環境衛生、強化精細管理,讓老舊小區煥發新活力;商住混合型社區,瞄準“占道經營、車輛亂停、環境衛生”等難題,采用“嚴執法、疏堵結合、共建共治”策略,規范商戶經營、規劃停車區域、建立商戶自律組織,讓商圈秩序更井然;農村轉型社區,應對“習慣難改、設施不足、意識落后”等挑戰,實施“轉觀念、補短板、樹新風”路徑,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完善公共設施、培育文明鄉風,推動鄉村面貌和村民習慣雙提升;新建住宅型社區,破解“鄰里淡漠、參與不足、文化缺失”等困境,以“搭平臺、創載體、育文化”為抓手,建立鄰里議事平臺、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培育特色社區文化,讓社區充滿“人情味”。
針對各社區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該街道還集中力量開展專項整治,推進“城市主干道綜合治理行動”“全民大掃除志愿服務活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整顏日行動”等,累計清理衛生死角7600余處,規范占道經營5800余宗,勸導不文明行為8000余人次,轄區環境秩序煥然一新。
長效管護+多元共建
筑牢創文“防護墻”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固本培元”,該街道通過“問切結合”,建立長效機制,鞏固文明創建成果,防止問題反彈,推動文明創建從“短期突擊”向“常態長效”轉變。
該街道制定《汕尾市城區鳳山街道持續推進文明創建專項提升行動工作方案》,明確各社區(村)、各單位職責分工和工作標準,將全街道劃分為66個基礎網格,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每個網格配備網格長、網格員、志愿者等力量,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難事街道協調”的治理格局。
在黨建引領下,該街道還探索“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創文路徑。建立社區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四方聯動”機制,形成治理合力;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注冊志愿者9984名,常態化開展文明勸導、環境整治、扶貧幫困等志愿服務;推出“文明積分”制度,對積極參與創文的居民給予積分獎勵,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讓“要我創”變成“我要創”。
為確保文明創建工作不偏航,該街道建立動態監測評估體系,通過定期滿意度調查、第三方評估等方式,科學評判工作成效,及時調整“藥方”;同時明確責任追究機制,對工作不力、推諉扯皮的單位和個人嚴肅問責,以剛性約束保障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如今的鳳山街道,大街小巷干凈整潔,居民小區秩序井然,農貿市場規范有序,群眾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文明創建工作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鳳山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街道將繼續深化“望聞問切”工作法,堅持“一社區一藥方”,不斷創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努力建設宜居宜業、文明和諧的美麗鳳山。
汕尾日報記者 張文濱 通訊員 鳳山宣 文/圖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