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區緊緊圍繞“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深入推進“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通過產學聯動、校企合作、產才融合等多元舉措聚才匯智,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今年以來,已成功引進博士碩士研究生50人、大學生960人,人才集聚效應持續凸顯。
產學聯動:
打造人才培育新范式
作為城區深入推進“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的關鍵抓手,廣東力麟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憑借政策扶持與精準招商落地城區。該企業以數字化賦能為核心,創新探索“企業場景教學+標準化培訓”人才培育模式,與汕尾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攜手共建力麟數字政務產業學院,為區域人才供給與產業發展搭建起高效銜接的橋梁。
學院緊扣區域產業發展需求,針對性開設“政務終端研發”等特色課程,精準匹配數字政務領域人才缺口。通過引進5名行業專家與高校教師常駐授課,將企業實際技術需求與前沿行業動態融入教學全過程,累計培養專業技術學生72人,成功構建“產業需求—人才培育—崗位適配”的良性循環體系。目前,該學院正逐步推進“汕尾市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設,成為城區產學聯動的標桿載體。
依托人才培育成果,廣東力麟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持續推動技術轉化與場景應用,在我市市民服務廣場部署政務終端設備,實現23個服務窗口全覆蓋。此舉直接推動80%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終端自主辦理”,大幅縮短群眾辦事時間,顯著提升政務服務效率與群眾滿意度,讓產學融合的成果切實惠及民生。
校企合作:
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在城區“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的政策感召下,本地企業家返鄉創業,牽頭打造新南方農業科技龍泰農場。農場立足科技創新,以現代農業發展為方向,成為城區校企合作推動產業升級的典型代表。
為破解本地百香果產業發展瓶頸,農場主動對接高校科研資源,引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廖永林團隊開展深度合作。團隊聚焦產業痛點,重點推進百香果新品種引種及反季節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發與推廣工作,有效解決了傳統百香果品種單一、市場供應周期短的問題,為產業提質增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針對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工噴灑農藥效率低、成本高且存在人身安全隱患的難題,農場積極轉型升級,大力推廣農業智能裝備。通過組建專業植保無人機服務隊,為周邊種植戶提供高效、精準的無人機作業服務,不僅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還提升了病蟲害防治效果,推動區域農業生產向智能化、現代化轉型。
憑借持續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該農場于2023年成功獲得廣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并被授予“農文旅活動基地”稱號。如今,農場不僅實現了自身發展,更在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城區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
產才融合:
構建興產聚才新格局
“汕尾,不僅是事業的新起點,更是家的方向。”受城區優厚人才政策吸引,重慶郵電大學碩士王栗舉家落戶汕尾,成為一名扎根當地的“新汕尾人”。如今,她以善城跨境電商園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身份,成為城區推動產才融合、助力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
入職以來,王栗聚焦跨境電商產業發展短板,牽頭推進園區“兩平臺六體系三中心”核心設施建設,成功推動園區獲評“汕尾市市級跨境電商產業園區”“汕尾市眾創空間”等稱號,為城區跨境電商產業搭建起專業化發展載體。她始終堅持“聚才”與“興產”同頻共振,積極鏈接產業資源,引進Shoppe、TK、京東等頭部平臺入駐,同時針對本地人才需求開展跨境電商專項培訓44場,覆蓋1640人次,推動63人取得電子商務師證書,為產業發展培育了一批實戰型人才。
在不久前舉辦的廣東省“跨境電商+產業帶”助力“百千萬工程”系列活動——汕尾海豐金銀珠寶首飾產業帶專場活動中,王栗圍繞海豐金銀珠寶首飾產業生態共建主題作專題演講分享。她結合園區運營經驗與跨境電商發展趨勢,為本地特色產業借助跨境電商拓寬銷售渠道、實現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進一步推動城區跨境電商與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助力“百千萬工程”在本地落地見效。
城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打出“產業聚才、文化留才、服務暖才”組合拳,探索縣域人才振興的差異化路徑,為“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打造人才賦能區域發展的“汕尾樣本”。
汕尾日報記者 張文濱 通訊員 汕區組宣 張駿豪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