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筑基 文脈鑄魂 發展助民
——記“全國文明鎮”陸河縣水唇鎮
近年來,陸河縣水唇鎮以擦亮生態底色、深植文化根脈、興產強鎮富民等措施,著力提升城鄉風貌,培樹文明向上新風,營造濃厚文明氛圍。今年,該鎮榮膺“全國文明鎮”稱號。

水唇鎮打造閱讀新空間,為群眾提供閱讀的好條件。
擦亮生態底色
筑牢文明根基
文明扎根于宜居的土壤。水唇鎮將生態宜居作為文明村鎮的基石,以道路瀝青化、沿途景觀化、田園產業化、房屋美顏化、鄉村景區化等“五化”為藍圖,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取得實效。

水唇鎮組織黨員干部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進一步美化環境。
綠美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水唇鎮創新繪制全鎮16個村(社區)“綠美地圖”,讓“種在哪、種什么”清晰可見。該鎮黨員帶頭,引導群眾踴躍參與,近兩年新植樹木4萬棵,打造超過百處綠化點位點綴庭院、街巷,繪就生機盎然的綠美長卷。如今,房前屋后果樹飄香,公共區域花團錦簇,成為水唇鎮的尋常風景。
“垃圾革命”破解治理難題。水唇鎮以下社村為樣板,在全鎮推行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處理、運輸全鏈條閉環管理。各村設立垃圾分類點,加強保潔員隊伍建設,保障垃圾“日產日清”,尤其是實施“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長效機制,昔日“臟亂差”一去不返。
鄉村風貌煥新顏。水唇鎮強力整治“六亂”重塑鄉村風貌,先后拆除亂搭亂建、危舊房屋80多處,專項拆除鐵皮棚寮424處,實施“穿衣戴帽”工程,統一規劃客家特色建筑風貌,完成237棟房屋外立面改造,實現鄉村“顏值”與“氣質”雙提升。寬敞整潔的街道,特色鮮明的民居,構成和美鄉村新貌。
深耕文化沃土
涵養文明鄉風
水唇鎮深挖千年客家文脈與紅色基因等文化資源,通過空間賦能、移風易俗和文旅融合等措施,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空間賦能文脈“活”起來。水唇鎮精心打造圩鎮“城市客廳”、青梅文化館、閱讀新空間(書吧)、村情史館、木偶戲場館、客家擂茶體驗館等文化地標,常態化開展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進一步弘揚客家文化,打造詩意棲居的鄉村文化風景。同時,大力保護古建筑,例如對墩子寨圍龍屋、石下壩船型古寨等古村落加強修繕維護與歷史講解,使其成為傳承文化的活態課堂和旅游亮點。
移風易俗培育新風。水唇鎮依托16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深入開展“文明實踐進萬家,移風易俗潤民心”活動;創新推出“鮮花換火燭”文明祭祀,開展移風易俗宣講活動,讓新風尚深入人心;各村設置村規民約,大力踐行移風易俗理念,提高群眾的文明素養,使全縣不斷涌現“陸河好人”“文明家庭”等先進典型,崇德向善蔚然成風。截至目前,水唇鎮已評選“文明家庭”“陸河好人”等典型20人,開展志愿活動200余場、宣傳宣講16場、文化惠民演出45場,共覆蓋5萬人次。
文旅融合彰顯底蘊。水唇鎮以“梅”為媒,擦亮螺洞世外梅園AAAA級景區金字招牌,串聯石船嶺南客家民俗館、觀天嶂紅二師革命舊址,形成紅色文化、客家風情、生態休閑深度融合的精品旅游路線,豐富游客體驗;持續舉辦蜜蜂文化節、擂茶節、梅花文化節等活動,傳統非遺客家山歌、木偶戲在新時代舞臺綻放光彩,激活鄉村文化活力與經濟動能。
興產強鎮富民
共享文明成果
文明創建需以經濟發展夯實基礎。水唇鎮上下同心,聚力興產業、促就業,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讓群眾共享文明成果。
產業興鎮促增收。水唇鎮牢固樹立“人人都是招商員”的理念,近兩年引進富民興村產業170余家,其中制衣廠有近百家。擦亮“省文旅特色鎮”招牌,做強青梅、蜂蜜等特色產業,引入華發集團打造精品度假酒店,僅用70天實現試營業,跑出“百千萬工程”企地聯動加速度,激發經濟發展潛力。如今,該鎮很多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增加收入。“水唇鎮積極推進‘百千萬工程’,效果很好。如今我在村里做服裝加工,既能解決經濟問題,又能在家教育好孩子,一舉兩得。”在本地制衣廠工作的彭女士感慨道。
黨建引領聚合力。水唇鎮堅持“黨建領航”,黨員干部沉到一線,開展“入戶聯心”“周三夜訪”等活動,用群眾語言宣講文明理念。匯聚多方幫扶力量,推動13個結對幫扶項目落地生根,著力解決群眾“行路難”等民生痛點問題。組織開展全民捐樹等活動,黨員示范引領,群眾積極響應,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新格局日益鞏固。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

